与大臣李浑成见很深,对李渊等朝中多数李姓大臣也没有太多好感,有此天赐良机,正是求之不得,于是趁机上奏:
“陛下如因一个梦而杀尽天下李姓人,固然很不妥当,但张衡所言也自有其道理所在,为大隋子孙万代基业计,不可完全不听。微臣愚见,李姓大臣在朝中手握大权的人不多,今后有可能危及大隋江山者,也非那几人莫属!只须一举铲除朝中李姓重臣,既可确保天下太平,且可避免滥杀无辜!不知陛下圣意如何?”
宇文述的出发点虽然含有太多挟嫌报复成分,表面看上去,却堪称忠心为国,令人无懈可击。文帝听后,看法坚定了,不再多想,当即下旨以谋逆罪将李浑、李洪、李善群等李姓大臣及其子孙男丁悉数赐死,女性家眷削籍为奴,赏赐朝中百官。
按照张衡的解释,李渊既姓李,且名带“水”字旁,虽然沾着皇亲,却是嫌疑最大的人之一。可是,独孤皇后历来深爱这位外甥,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文帝难免有些迟疑。果然,独孤皇后得知那一消息后,为了确保李渊满门平安无事,竟忙不迭地在文帝面前质疑:
“皇上的意思,是打算连李渊也‘一举铲除’啦?”
“……”文帝一时语塞,不知该怎么回答。
“如此说来,皇上心里还真是这么想的!可是,不知皇上有没有想过,一直以来,李渊对朝廷始终忠心耿耿,十六岁即上阵杀敌,为朝廷屡建大功,皇上未必心中无数!”独孤皇后见文帝那样吞吞吐吐,越发来气了,“皇上如果连他也不肯放过,就连贱妾一并铲除好了!不然,贱妾今后到了阎王爷那儿,也没脸再见早已辞世的亲姐姐啦!”
“皇后怎么可以这么说呢?朕什么时候产生过要杀李渊的念头了!”文帝历来以惧内著称,有独孤皇后那只母老虎出面为姨外甥说话,他还能怎么样?不过,为防万一,他还是将李渊外放到并州出任通守之职,同时严厉下旨,无事不得随意回京。
显然,文帝将李渊派往该城,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首先,他在独孤皇后面前有了一个妥善交待:你看看,朕不但不杀李渊,还这么重用,你总该满意了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并州地近突厥,北方门户,战略要冲。而对付突厥,却非李渊之类出色将才不可。反过来说,因为受突厥人牵制,假如李渊真应了张衡的预言,想起兵造反,置身在那么一个极其敏感的是非之地,一旦起事,势必面临腹背受敌的艰难局面,还真难有所作为!
不愧为篡国枭雄,这一招,绝!
与其他李姓大臣的可悲下场比,李渊满门安然无恙,堪称幸运儿!可是,过去在京城里呆得好好的,要风得风,要雨有雨,这会儿却毫无来由被贬出京师,他还是免不了心灰意冷:姥姥的,这算怎么回事嘛,老子就这么倒霉,连姓也给姓错了!当然,抱怨归抱怨,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人家这会儿并没有像对待其他李姓大臣一样,要了你性命,无非是换个地方让你继续当官,够宽宏大度了,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哑巴吃黄连,李渊抱着满肚子委屈,却无处可诉,只好强装欢颜,奉旨赶赴并州,从此自暴自弃,日子得过且过,百事懒得过问,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好在,李渊还有一门强项,即生性喜欢交朋结友,许多颇具才干而郁郁不得志的江湖异士,民间才俊,都乐意投奔到他门下,与他一同逍遥快乐,畅谈、评议古今是非得失。李渊只愁苦闷日子难以打发,却不缺银子购买酒肉款待客人,当然是来者不拒,每天与众好友聚一起饮酒下棋赋诗,心情也算多少有了慰藉。
杨广登基后,李渊尽管一而再、再而三地刻意收敛锋芒,因生性好马,圈养了不少良马,竟惹出事端,被朝廷平白无故加了个“图谋不轨”之罪,险险乎遭到革职查办。
经历过那场厄运,他担心今后什么时候还会有飞来横祸,日子过得越发谨慎,凡事委曲求全。后来,他果然吃惊地发现,杨广对他还真是盯得很紧,常令细作前来并州暗中监视,从而心情越发沮丧至极,四季与众好友饮酒作乐,不醉不休。与此同时,他还故意装出一副贪财如命模样,只要有机会,无论多少,能贪就尽量贪,用意无非是用那种假相掩盖自己的本来面貌,使杨广产生误会,认定他是一个胸无大志者。
这种情形,早有细作暗中奏告朝廷,杨广果然逐渐放松了对李渊的戒备。不过,因与杨广是亲戚,李渊少年时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当初经常与对方在一起玩闹,历来深知那位皇帝表弟喜怒无常的本性,从而老是担心难免一时大意,即有可能招惹是非,心里一刻也感受不到轻松,日子过得诚惶诚恐。有了这块心病,已很难使人乐观,别说眼下又添新愁,即使是再好的绝世佳酿,他的心情又怎么愉快得起来?
唉,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不再,英雄何存?!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