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刘秀君临天下 > 162 围剿:英雄本色 4

162 围剿:英雄本色 4

自己仅有的鼠目寸光看到,刘秀虽然已经称帝,但也不是不可忽悠的,或者说,也就那么回事儿。刘秀的大将军耿弇人称屠城如履平地,也并不能把高平怎么样。

    所以,皇甫文很傲慢,口出狂言,说到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更没有归顺投诚的意思,极为放肆。

    寇恂也是一代人瑞,自然看不惯皇甫文的拙劣表演,就大怒失色,吩咐左右拿下,砍下皇甫的脑袋给大家看。

    就在这时,身边的将领连忙劝阻寇恂:

    “高峻兵强马壮,给养充足,占据咽喉要道,我们连年进攻都拿不下来。现在我们正准备招降他,却还要杀他的使者,万万使不得!”

    当然,大家还没有说出来的是,两军交兵,不斩来使。

    寇恂虽是学者型干部,在关键时候还是能够拿定主意、下得狠手的。他当年对付更始使者的那一幕大家可能还记得。

    眼下,面对部下的力劝,他毫不为之所动,立即砍了皇甫文,并且让他的副手带话回去,明确告诉高峻:

    “你的军师无礼,已被我砍了。你要打算投降,就立即投降;否则,你就这么守着吧!”

    (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有意思的是,高峻同志得到报告,并没有大动肝火,也没有冷静地安排对策,而是极为惶恐,当天就乖乖地向寇恂求饶了:开门献城,请求投降。

    (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

    事后,部下们纷纷向寇恂表示祝贺,但同时也有点儿莫名其妙:

    “大敌当前,您敢于杀了高峻的使者,还能够让他乖乖就范,到底是为什么?”

    寇恂说:

    “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也是他的首席智囊、拿大主意的人。这次皇甫文来,言辞傲慢,毫不屈从,根本没有投降之心。如果让皇甫文或者回去,对高峻就是一种纵容,杀了他就会让高闻讯丧胆,失去主张。这样,高峻必然投降。”

    大家听了都很服气:

    “将军神算,确实无人能及。”

    这就是寇恂,精通战争理论,能够透彻地分析和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谋事周密,作风果敢,是一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有作为的干部。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经天纬地之才,还常怀忧国爱民之心,人格、品行为世人广泛称赞,也在青史留名。

    他治民有方,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儿女,所任职的地方往往是民风淳朴、路不拾遗,而他一旦调离,也往往是老百姓依依不舍、万人垂泪。

    他屈己为国,时时处处把工作放在首位,想问题、办事情总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他有长者之风和丞相的才能。

    他两袖清风,不仅自己不贪不占,还经常拿自己的俸禄和所得到的赏赐分发给亲朋故旧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常说:“我是在同志们和将士们的帮助下,才得到今天的名位,哪能独享其成呢?”

    所以,目前刘秀把寇恂从地方封疆大吏调到自己身边工作,把自己和京畿的安全交给他,体现出对他的高度肯定和信任。

    好了,寇恂拿下高峻之后,刘秀的这一趟西征就基本上是秋风扫落叶了。

    当年10月,刘秀安排抓紧进行西征扫尾。

    随后,来歙、耿弇、盖延等终于拿下落门山,等于是捣毁了隗军最重要的防御据点。

    周宗、行巡等实在走投无路,只好现出隗纯和城池,请求投降。

    王元一见大势已去,连忙逃往成都,投奔公孙述。

    王元知道自己在帮助老隗家对抗刘秀方面所做的工作太多,对刘秀投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儿,只能去找公孙述,成为隗嚣势力唯一漏网的。

    至此,隗嚣割据势力被彻底消灭,后汉社会人生大戏的舞台上再也没有他们的戏份儿。

    为了把这次西征的工作做细、做实,不再出现反复,刘秀又亲自安排了一些措施。

    首先,他把隗嚣势力化整为零,使之不能再形成气候。

    其中,周宗及天水的老隗家宗族被迁徙到洛阳以东,隗纯与行巡等被迁徙到弘农郡一带。当然,对他们的监控措施也是少不了的。

    几年后,隗纯不敢寂寞,想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带着几十个家人和朋友逃往匈奴,跑到武威时被拿住、处死。

    其次,刘秀安排了对西域一带羌胡等少数民族割据势力的打击。

    这不光是刘秀剿灭隗嚣的辅助动作,同时,这些割据的少数民族的头领企图割地坐大,又在隗嚣抗刘时跟着鼓噪、敲边鼓,经常刘秀部将防守的金城、陇西一带,敲打敲打他们一下也是必需的。

    这个工作主要是来歙、盖延率部完成的,动作十分凶猛,砍人较多,仅被砍对象为首的、和起骨干作用的就有数千人掉了脑袋。

    (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

    同时,刘秀还采取了大量的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的工作措施。

    他亲自安排开仓放粮、整治治安,很多老百姓得到了许久没有得到的生活条件,一些祸害社会的贪官污吏和痞子坏蛋被惩处,社会秩序由此安定。

    看看差不多了,刘秀才于岁末回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