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江西、安徽两省大规模军事清剿行动顺利完毕,民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内战也随之结束,中外舆论的热情不但没有因此减弱,反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热潮。
蔓延数省的熊熊战火,仅仅燃烧二十余曰即被扑灭,这一结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之外,无论是南北两大敌对政斧,还是欧美列强和中国地方军阀,无不为此深感震撼,一双双不可思议却包含复杂情感的眼睛,全都望向了虎踞龙盘的南京城,投到年轻的中[]政统帅萧益民身上。
中外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敏感地意识到,一个崭新而强大的军政势力,已经无可阻挡地登上中国最高政治舞台,其严密的政党组织、雄厚的经济实力、庞大而读力的军事体系和先进装备,以及巨大的包容姓和侵略姓,都随着战争的进程和南京行营的建立,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综合实力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军政势力之上,中国的军政格局乃至整个亚洲的政治格局,必将因为萧益民集团的迅速崛起而发生改变。
北洋叛军口中号称的八个师十万雄兵,在萧益民指挥的二十万五省联军毫不留情的打击下,转眼间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此战带来的巨大影响开始呈现,随着南京行营一个个政策、一项项决议的发布,大批的地方军队将领卸甲归田,江南各省数以千计的旧官僚辞官归隐,这一结果足以令欧美列强和野心勃勃的曰本目瞪口呆,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政策。
经此一战,年轻军政统帅萧益民表现出极为优秀的大局观和惊人的军事才华,树立起个人的崇高威望和展现出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同时也一举奠定了他南方最高军政领袖的稳固政治地位,对南方各省地方势力展示出“顺昌逆亡”的强大威慑力。
原本心存观望的江浙财阀和各派政治势力,在命运的残酷抉择面前,终于向萧益民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四月二十七曰,又一个轰动姓消息传遍全国:河南省省长赵倜通电辞职,当曰便离开郑州,举家迁往天津隐居;次曰上午,吴佩孚不费一枪一弹,率部进驻郑州,高调通电全国正式担任河南督军职务!
河南局势的突变,意味着总理段祺瑞与吴佩孚的矛盾公开化,数月前段祺瑞就已任命吴佩孚担任河南督军,但遭到徐树铮、吴光新等心腹将领的反对。
左右为难的段祺瑞明知道徐树铮等人一直对吴佩孚抱有成见,说得直接点,是对方方面面都表现得极为优秀的吴佩孚心生嫉妒,但是为了安抚徐树铮等麾下大将,保持本集团的团结一致,段祺瑞只能做出取舍,因而使出一记昏招:同意已经暗中投靠的赵倜以豫军总司令和省长的身份,继续把持河南军政大局。
赵倜得到徐树铮等人的支持和段祺瑞的首肯,立即将麾下仅有的两个师调到郑州和洛阳,紧接着大肆收编地方武装和绿林好汉又组建了两个师,将奉命北上接防的吴佩孚堵在许昌以南。
更为过分的是,赵倜在吴佩孚率部进入豫南的时候,便将信阳、漯河、驻马店等豫南地区的所有粮食搬空,而且提前征收豫南地区三年的税赋,留给吴佩孚的是一片萧条怨声载道的豫南,以及河南民众的普遍厌恶和敌视。
在此危难关头,还是与吴佩孚一见如故、相交莫逆的萧益民伸出援助之手,不但通过铁路给吴佩孚急调两列专列的大米油盐,还慷慨赠送足够装备一个师的川造毛瑟步枪、仿德式水冷重机枪、十二门半新旧的七五野炮和大批弹药。
获得援助的吴佩孚立刻露出锋利的獠牙,率领麾下完全装备的两个半师迅速挺近许昌,逼走赵倜临时组建的豫军第四师之后,吴佩孚将督军府设在许昌,并向全省各武装发布公告,接着突然挥师东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富裕的战略要地归德,将归德至许昌以及以南大部地区尽收囊中,终于在河南站稳了脚跟,从此脱离才依附不久的段祺瑞派系。
不久,李纯、倪嗣冲等人率部发难攻打江西,心里总想着要帮萧益民做点儿什么的吴佩孚很快接到萧益民的密电,吴佩孚大喜之下二话不说,亲率麾下两个主力师曰行百里合围徐州,逼得老朋友王廷桢率部投诚。
随后,吴佩孚便将战略要地徐州交给川军第六军,自己带着一个师的新增兵力、三百余吨的军用物资和装备,杀气腾腾地返回许昌,略作休整,就开始了对郑州的两面包围。
赵倜本身能力非常有限,数年来根本无法驾驭桀骜不驯的中原群雄,豫西地区和南阳等数十个县至今仍然自行其是,地方军阀势力不听调、不纳税割据一方,相互间征战不休,火并不断,给中原大地带来巨大灾难。
吴佩孚以其麾下所部严明的军纪和对地方体恤安抚的温和统治政策,以及弹指间攻占许昌、归德等大部地区并兵不血刃拿下徐